NEWS最新消息

2018/03/31 水稻胡麻葉枯病 田間防治有對策

文、圖片提供/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

胡麻葉枯病(Brown leaf spot,病原菌Bipolaris oryzae)為臺灣水稻主要風土病之一,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均有可能被危害,多發生於生育後期。發生嚴重時常造成抽穗不良,若感染稻穗穀粒,可造成穗外表暗褐色,空秕粒增加,進而變為銹米、死米或青米產生,除影響產量外,亦降低稻米品質。

近幾年由於氣候變遷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調查轄區水稻,胡麻葉枯病之發生以第一期作較第二期作嚴重,尤其主要良質米品種如臺東30號及高雄139號最為感病,受害面積廣泛。水稻胡麻葉枯病因核准防治藥劑的安全採收期較長,為避免農藥殘留,生育後期農民多不再進行噴藥防治。

穀粒被感染後,表面由黑褐色小斑點,逐漸擴大為暗褐色病斑。

病徵易與稻熱病混淆

水稻胡麻葉枯病主要為害部位為稻葉,病原菌最適生長溫度24-28℃,於高溫高濕環境條件下,4-8小時即可侵入葉片組織,因此常於雨後天晴時造成大面積發生。感染初期病徵呈墨綠色水浸狀小斑點,隨後轉為褐色,再逐漸擴大為紡綞形或橢圓形深褐色病斑,周圍並有明顯黃暈。

一般病斑大小如胡麻種子,大型病斑則沿葉脈呈長橢圓形,兩端較寬圓,黃暈明顯,農民常會將其與兩端較尖,且黃暈不明顯之稻熱病病斑混淆,因此常用錯藥劑防治。

胡麻葉枯病病徵初期呈墨綠色水浸狀小斑點,後逐漸擴大成為紡綞形或橢圓形深褐色病斑,周圍有明顯黃暈。稻熱病病徵初期呈墨綠色水浸狀小斑點,病斑兩端較尖,且黃暈不明顯。

建議防治措施

為有效管理本病害,臺東場建議農民可採下列措施防治:

一、肥培管理:水稻胡麻葉枯病與土壤肥力有密切關係,臺東地區因卑南溪至中央山脈間之土壤有效性矽、鉀及錳含量低,較容易發生病害。建議於休耕時應種植綠肥並行深耕,改善土壤肥力及物理性,並多施用鉀、矽肥,如插秧前翻田可先施用炭化稻殼增加田間矽含量,以增強抗病。此外,適量氮肥可抑制發病,施肥時可利用葉色板比對葉色,以判別氮肥施用量,惟需注意氮肥過多會抑制鉀肥吸收。

二、藥劑防治:水稻胡麻葉枯病在各地區發病情況差異很大,每年於發病嚴重地區,或種植感病品種時,應於孕穗期進行藥劑防治。臺東區場試驗發現,以25%克熱淨溶液1,200倍防治效果佳,亦可兼防穗稻熱病。若採有機栽培或抽穗後期防治時有農藥殘留疑慮,可施用非農藥資材如亞磷酸1,000倍降低危害,以2-3天防治一次,連續三次,效果即可維持3-4週。

臺東場表示,臺東地區為良質米產區,農友務必做好肥培管理及病害防治工作,並注意安全用藥,若有防治相關問題請洽臺東場植物保護研究室(089-325015)或洽各區病蟲害診斷服務站(免付費專線電話:0800-069-880)。

文章出處:連結